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独山麻尾镇:来自南大门的响亮回音

2025-07-06 20:09 来源:海蔻通 点击:

独山麻尾镇:来自南大门的响亮回音

麻尾镇,一个独山县最南端的乡镇,贵州的南大门。

从偏僻落后人未识的贫困乡镇蜕变成“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示范镇,不变的是绿水青山,变的是路宽了、房有了、民富了、贫困摘除了、走出新路了……

2014年以来,通过不断合力攻坚,麻尾镇1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868户15455人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解决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帮扶项目50余个;发放社会保障兜底资金5105.68万元,累计覆盖25.8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及住院8631人次,兑现救助资金2942.78万元,兑现各项资助2849.85万元,惠及学生7892人次……一组组数据记录着麻尾镇的深刻变化。

坚持不懈,“转变”脱贫底色

幽深的山沟、贫瘠的土地,面对大基数的贫困问题,麻尾镇科学部署、精准施策,选派100多名干部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下沉到村、组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按照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要求,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对全镇11个村(社区)、378户743人未脱贫户、148户584人脱贫不稳定户、140户537人边缘易致贫户实行“一对一”挂牌包保作战,按照“一项一项解决,一户一户攻坚”作战要求,对“三类人群”实行动态监测、全程跟踪、实时预警,限时解决各类短板问题,实现帮扶“精准灌溉”。

不断探索,实现华丽“变身”

稀缺的水源,破旧的危房,闭塞的交通,是大部分村寨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麻尾镇结合实际,提出“五讲四推三统筹”脱贫攻坚作战模式和“三个一”领导包保责任落实,使责任更加精准化,工作更加细致化。经过努力,先后完成了通村通组公路建设300多公里,产业路30多公里,入户路70公里,安全饮水工程60余个;投入资金2500余万元,完成危房改造1715户,易地扶贫搬迁累计562户2446人,贫困户住进明亮的小区,务工渠道多了,上学的路近了,就医也方便了,大家脸上的笑容多了,生活有了更多盼头。

凝聚合力,尽显“蜕变”之途

山地众多,缺田少地不成规模,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发展全靠庄稼,产业更无从谈起。面对难题,麻尾镇凝心聚力攻克产业堡垒,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精准选定“两产六场”作为产业致富开局破题的关键,招引龙头企业,村级示范带动,完成蜂蜜脐橙、红美人柑橘、青柚等精品水果种植4万余亩,罗汉果、板蓝根、白芨等中药材种植1万余亩,逐步形成“精品水果之乡”和“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产业定位。同时,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镇可利用土地应调尽调,17个500亩坝区完成调整88.35%,63个100亩坝区完成调整60.5%,8个50亩坝区完成调整82%,纵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星到规模、从粗放到精品的飞跃。

六年来,麻尾镇各村组越来越干净整洁,河水更加清澈见底,藤上挂着香瓜、罗汉果,树上结着脐橙、砂糖桔,地里种着板蓝根、辣椒,群众们忙中有乐,有的到基地采摘,有的在工厂务工,有的自主创业当上了老板,逐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麻尾镇通过积极探索,除掉“软骨病”,打好“组合拳”,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路”。(通讯员 榕二燕)

村组人居环境整治后

黄后村万亩果园

香瓜基地

罗汉果挂满枝头

镇区一角

新董村董改蜂蜜脐橙基地

群众在香瓜基地务工

蜂蜜脐橙基地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