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胜境关前看变迁

2025-08-28 18:34 来源:海蔻通 点击:

胜境关前看变迁

7月,当记者一行来到胜境关时,正如徐霞客当年入关时一样,细雨纷纷。

公元1636年,徐霞客从江阴故乡出发,开始了他一生中历时四年,也是最后一次徒步万里遐行。

遥想当年,徐霞客从胜境关“入滇第一关”进入富源,沿着一条古驿道徒步前行。如今,当记者们进入胜境关,正在修整的滇南胜境坊,尽管被遮住部分,但依然让人惊叹胜境之奇。牌坊匾额为“万里晴空”“滇界风霜”“黔疆阴雨”“滇黔锁钥”,描述了雨师好黔、风伯好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天气特征。

眼前的古驿道,是公元1393年,在元凿驿道的基础上修筑滇黔驿道,后多次重修。现存古驿道长约2公里(云南段约500米),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重修,保存完好。从公元1393年至1937年滇黔公路修通前的500余年时间里,滇黔驿道一直是云南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

古驿道旁边有一座石虬亭,在石虬亭对面有一块鬻琴碑。公元1706年,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孙士寅出任平彝(今富源县)县令。任职期间清正廉明,洁己爱民,至康熙五十一年卸任时,孙县令两袖清风,囊空如洗,竟无返家的路费。百姓捐送,分文不取,只将自己上任时随身携带的一把古琴卖掉换取路费。临别时百姓依依不舍,自发结队相送,牵衣流涕,至十数里之外。为褒其美德,追怀其德行,绅民捐银于驿道旁立遗爱碑。至光绪年间,因原碑毁损,平彝县令韩再兰重新勒石立碑为鬻琴碑。平彝拨贡李恩光有诗赞曰“来携此琴来,去鬻此琴去……三年课绩循良奏,百姓见肥使君瘦,长途再将羸马驱,空囊只有焦桐售……”此碑1997年重修,现立于清风亭内,为富源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霞客行之江山多娇·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活动让记者们重走霞客路,体验胜境关之美。如今因为旅游观光的需要,在距胜境坊两百米左右的路两旁,都用地砖铺平,形成了一条仿古的街道,街道两边,还建起六七栋仿古的木质建筑,用以开饭店,开茶馆,开小饰品店,让南来北往的人驻足观景小憩。(曲靖融媒体中心记者 邱华 张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