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走近巨匠丨黑白影社时期的叶浅予

2025-07-11 06:17 来源:海蔻通 点击:

走近巨匠丨黑白影社时期的叶浅予

叶浅予为《百年巨匠》第二季美术篇拍摄的巨匠之一。叶浅予1907年诞生,2021年是其诞辰114周年。

叶浅予(1907— 1995),是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人。他不仅是著名漫画家,他的速写在画界无出其右,而且他还是舞蹈人物画的大师。他曾为 茅盾小说《子夜》、老舍剧本《茶馆》等书插图。他作为中央美院的著名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范曾就是他的弟子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叶浅予先生在甘雨胡同的家被拆迁,他借居中国画研究院三号楼画室,在这里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当年画院的工作人员都有与叶老朝夕相处的记忆,松风塔影,驹光如驰,不觉已经是三十年前的旧话了。

叶浅予先生是现代画坛熟知的人物,他成名早、造诣高、成就大。在漫画、速写、国画和美术教育上的艺术成就已经史有定论,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叶浅予先生早年的艺术摄影活动,似乎说到的人并不多。叶浅予艺术摄影活动,可以说是与黑白影社相始终的,这也成为一段艺坛掌故了。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兴起的艺术摄影,是民国时期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著名学者刘半农有倡导之功,他在《半农谈影》中提出,“使我们的作品,于世界别国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种气息”,也就是中国画艺术特有的文人气息。郎静山的艺术摄影是这种气息的完美体现。受此影响,叶老曾积极参加过早期摄影活动。叶老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这两只手,一只手速写本,一只手照相机”。

三十年代,曾是中国经济文化很繁盛的时期,史称“黄金十年”。当时出现过三个很有影响力的艺术摄影组织,北平“光社”、上海“华社”和“黑白影社”。叶浅予先生在1933年10月加入了“黑白影社”,并很快成为中坚力量,是影社的五执委之一,负责编辑。这一时期,他不但经常有摄影作品发表,还用他风趣的画笔,画了不少有关摄影的漫画。

黑白影社成立于1930年,其主要发起人陈传霖在《八年来的黑白影社》文章中说:“我们知道自己在中国摄影界中所负的责任,是要替这黑与白的艺术在中国开辟一条广平的大道 ,是要使这艺术也成为我们的民族艺术。要为摄影艺术成为民族艺术开路,要使中国摄影艺术在国际影坛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黑白影社发展很快,社员遍及上海、北平、南京、广州、天津等大城市和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江西、广东、广西、河北等省份,甚至港澳及海外等地,盛时有社员168人,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一个摄影团体。我国著名的摄影家沙飞(当时名叫司徒怀)、吴印咸、吴中行、敖恩洪、吴寅伯都曾是黑白影社的社员,黑白影社留给后人的还有三册《黑白影集》。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跑跑旧书店,逛逛旧书摊,没有什么目的性,无非是满足一下好奇心。我国早期摄影类画册图集,也是我很喜欢的,兴趣所至,颇有所得。留有叶浅予雪泥鸿爪的黑白影社出版的《黑白影集》,叶浅予先生编著的《富春江游览志》等都先后收入寒舍。灯下展玩,尘念俱销,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窗户,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黑白影集》第一册,1934年出版,这是第二届影展的作品选集,作品先不作评说,我更注意书后的社员通讯录,这里就留有叶浅予先生的雪泥鸿爪,已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了。“叶浅予 上海法租界吕班路(辣斐德路)万宜坊卅九号电话八三六二五。上海三马路同安里二七号时代编译所电话”,看似简单,信息量却很大。叶浅予先生时年26岁,以漫画《王先生》名满天下,正在主编《时代画报》,所以留下的工作地址是“时代编译所”,家庭住址是“吕班路万宜坊”。吕班路现在叫重庆南路,曾是上海西区法租界的一条马路,万宜坊就在重庆南路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过去这里很幽静,有着浓郁的异国情调。万宜坊在1949年前是有名的高档社区,入住的多是富商大贾、社会名流,曾住过这里的文化界名人就有傅雷、丁玲、郑振铎、刘海粟等。此时,叶浅予先生新婚不久,和并不如意的佳人罗彩云住在万宜坊39号。住38号的是著名文学家钱杏邨(阿英),作家丁玲住在万宜坊60号,都曾是叶先生的邻居。最广为人知的53—54号,现在已经辟为邹韬奋故居,供人参观了。

《黑白影集1936—1937》封面

《黑白影集》第二集,收有叶浅予摄影作品三幅。此时,他已是黑白影社五大执委之一,执委下设编辑、展览、会计、总务、文书、旅行、交际股,叶浅予是编辑股负责人。叶浅予的家庭地址没变,工作单位改为“上海福州路时代图书公司编译所”,说明此时叶浅予已进入邵洵美的时代公司,继续主编《时代画报》。邵洵美是非常有才气的诗人和出版家,因为鲁迅曾给予“洋场阔少”的评价,1949年后遂默默无闻。叶浅予编著的《富春江游览志》,就是这个时期由时代图书公司出版的。书中收录了叶浅予大量摄影插图。这个时期是叶浅予摄影活动的高峰期。

福州路早在上海开埠之前,便是4条通往外滩的土路之一,俗称四马路。1865年正式定名为福州路,并沿用至今。福州路曾是上海近代文化出版业的阵地,拥有各类书店300余家。除著名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外,很有影响的北新书局、黎明书局、时代书局、上海书报杂志社、中国图书杂志公司、群益书社、中国文化服务社以及中央书店等都风光一时, 所以福州路素有“文化街”之称,叶先生工作的时代图书公司编译所也在这里。

1937年出版的《黑白影集》第三册,是四届影展作品选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执委和编辑股名单中已经没有叶浅予的名字了,通讯处也改为“南京新街口南京朝报”,没有电话,没留住址。据《叶浅予回忆录》中记,他1935年认识女画家梁白波,深感两人“既是异性的同类,又是艺术事业的搭档。我们一见钟情,相见恨晚,用不着互诉衷肠,迅速地合成自然的一双”。他们二人远走南京,传出轰动一时的“婚变”新闻,详情这里就不多说了。他在南京时期还画过著名的连环漫画《小陈留京外史》。不久,随着抗战的炮火燃起,黑白影社烟消云散,叶先生的摄影活动,也日渐式微了。


文章来源 | 《中国美术报》第103期 美术副刊

声明 | 文章和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百年巨匠》官方视频号现已开通,



监制 | 衎堂

责任编辑 | 大白

美术编辑 | 神奇海螺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等单位联合摄制。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电影篇,计划于2021年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132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9项纪录片大奖。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