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63 式自动步枪:中国轻武器发展的独特篇章

2025-07-24 17:56 来源:海蔻通 点击:

63 式自动步枪:中国轻武器发展的独特篇章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在新中国轻武器发展的漫漫征途中,63 式自动步枪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虽未如部分枪械那般长期闪耀在军事舞台的聚光灯下,却凭借自身鲜明的特色与不凡的经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且不可磨灭的印记。

20 世纪 50 年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彼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状况亟待改善。56 式冲锋枪虽已列装,但军方对其点射精度与拼刺性能心存遗憾,急需一款精度出众、射程够远且拼刺性能卓越的自动步枪,同时该枪械需具备易于维护保养、方便单兵排除故障的特性。在此背景下,国内军工科研人员广泛汲取 SKS 以及世界典型自动步枪如 M14、G3 等的长处,结合国内工业技术生产能力,于 1959 年踏上了第一代自动步枪的研制征程。这一项目备受军工各单位重视,专门组建了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工厂科技人员构成的 “三结合” 研制小组。鉴于中国 “人民战争”“全民皆兵” 的战术思想,需大量枪械、弹药装备民兵,一款性能优良、凸显步枪作战效能的自动步枪呼之欲出。

63 式自动步枪的研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当时研制程序尚未规范,战术技术论证、指标下达及任务安排都处于探索阶段。参与研制的人员多为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们边学边干,在深入剖析 56 式武器特点与结构的基础上,精心制定技术措施与结构方案。在组建研究组织、筹划研制与测试手段的同时,还面临着起点低、基础差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艰苦生活条件。然而,凭借顽强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研制团队于 1963 年成功完成设计定型,63 式 7.62mm 自动步枪正式问世。

从设计构造来看,63 式自动步枪堪称匠心独运。它巧妙融合了 56 式半自动步枪与 56 式冲锋枪的优势,创造性地实现了 “步冲合一”。该枪采用枪机回转闭锁原理,自动机设计借鉴 56 式冲锋枪,将活塞与机框分离,降低自动机质量中心与枪管轴线的距离,有效减少动 力矩 ,提升点射精度。机匣采用机加工锻件制造,与枪管以 M25×1.5 螺纹联接,结构与 56 式半自动步枪相仿,具备足够刚度与强度且重量适宜。导气系统经全新设计,还开创性地设置了可调节大小的导气孔,显著改善了连发射击时枪口上跳严重的问题。击发机构设计合理,操作顺畅。保险装置完备,为使用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其弹匣设计独具特色,不仅能在不摘取弹匣的情况下,用 56 式半自动步枪的弧形弹夹向 20 发弹匣内压弹,还可适配 “五星” 20 发弹匣以及 56/56 - 1 冲锋枪的弹匣,极大地提升了供弹灵活性。枪支具备空仓挂机性能,这在当时诸多枪械中颇为少见,该功能既能提醒射手子弹耗尽,又有助于冷却枪管。此外,枪身还强化了刺刀的刚度与长度,拼刺时持枪更为便捷有力,充分凸显了刺刀在近战中的重要作用。

在性能参数方面,63 式自动步枪表现出色。它采用 7.62 毫米口径,发射 M43 中间型枪弹。在 100 米距离上,单发准确度极为优异,R50 可达 5 厘米,R100 为 12 厘米,射弹散布与 56 式半自动步枪不相上下;点射时,70% 密集界为 20 厘米 ×20 厘米,相较于 56 式冲锋枪有大幅提升。有效射程满足作战需求,能在中远距离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枪支全长 1342 毫米,枪管长度合理,保障了有效射程内的威力。全枪重量适中,虽在轻便性上略有不足,但在可靠性、精度、寿命和重量的平衡上把握得当,满足了 15000 发的寿命要求,远超 56 式半自动步枪的 6000 发寿命,且未额外增加重量或采用特殊材料。

1963 年,63 式自动步枪研制成功并收获好评,旋即投入生产装备部队。1967 年 5 月,经批准列入军队装备体系,逐步取代 56 式半自动步枪。除装备国内军队,还在抗美援越中崭露头角,并大量外销、援助他国。然而,1969 年大规模生产时,由于 “军工生产质量第一” 原则未充分落实,诸多质量管控规章制度未能有效执行,已定型的 63 式自动步枪被大规模修改,部分修改带来负面效果。枪支交付部队后,问题频出,射击精度严重下滑,远不及被替换的 56 式半自动步枪,木制枪托断裂、氧化层脱落等问题也相继浮现。部队不满情绪高涨,要求换回半自动步枪的呼声日益强烈,这直接导致 63 式自动步枪撤装,56 式半自动步枪重新复产装备。

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6 式半自动步枪火力持续性欠佳、56 式冲锋枪数量短缺的问题凸显,库存的 63 式步枪及生产线再度受到关注。军工人员紧急复产并对标准型 63 式进行改进,调整弹匣接口尺寸与卡笋,采用优质线材缠制复进簧,减小枪机公差并强化击针处理。改进后的 63 式步枪精度与 56 式半自动步枪相当,火力持续性显著增强。但因其整体长度过长,在丛林地区作战时易被树枝卡住,使用 56 式冲锋枪弹匣还易松动脱落。随着 81 式自动步枪于 1981 年完成设计定型并装备部队,63 式自动步枪最终正式退出现役,不过部分留存于民兵武器库,还有相当数量外销或援助其他国家,如阿富汗地区武装派别以及北美的民用枪械市场,都能觅得 63 式步枪或其改型的身影。

尽管 63 式自动步枪在我国军队装备序列中的服役生涯充满波折且相对短暂,但其诞生标志着我国在自动步枪研制领域的勇敢探索与重要突破。它为后续轻武器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专业人才队伍。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性能特点,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轻武器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远铭刻在军事历史的丰碑之上,激励着后人在国防科技领域不断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