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我国首架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客机“运-10”试飞成功

2025-07-31 17:12 来源:海蔻通 点击:

我国首架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客机“运-10”试飞成功

运-10是20世纪70年代由中国航空工业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制的四发大型喷气式客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大型喷气客机。1970年,国家主管部门向上海飞机制造厂下达了运-10研制任务,1972年审查通过飞机总体设计方案,1981年12月运-10首次试飞成功。

运-10的研制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迫搁浅,但它仍被看作中国航空业过去一度辉煌的代表作。运-10的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英、美、俄、法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发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国家。

多次成功穿越“死亡航线”

1972年,当时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提出了运-10飞机的设计方案。1972年6月,确定了运-10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实用航程不小于7000公里,巡航速度850公里/小时~900公里/小时,起飞滑跑距离不大于1300米,飞行升限1.2万米,最大起飞重量为110吨,最大商载为17吨。1981年12月8日,运-10飞机在上海大场机场进行首次试飞。

运-10采用翼吊四发喷气布局,能搭载120多人,性能对标当时最先进的波音707客机。据统计,运-10共进行了130多架次的试飞,7次沿“死亡航线”飞抵拉萨,性能可谓非常成熟。

虽然运-10的航电和发动机是由民航总局以波音707备件方式出资购买了数套改装的,但在座舱仪表的布置上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并没有照搬波音707客机,很多方面针对东方人的身材进行了优化。在客舱方面,运-10有1个12座的类似头等舱的设计,每排4个座位,宽大的沙发座椅后背可以放倒,变成一张床,后方的经济舱则是每排6个座位,两排座位之间的空间远超现在的波音737,甚至比有些国际航班的经济舱还要宽绰。有意思的是,运-10头等舱和经济舱的舷窗也不一样,头等舱的舷窗是长方形的,面积更大,而经济舱的舷窗则近似正方形,天蓝色的配色也比现在客机的白色冷淡风格要好不少。

在设计技术上,运-10在多个方面是中国的首次突破;在制造技术上,也有不少新工艺是国内首次在飞机上使用。可以说运-10的试飞成功,填补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空白。

机体材料100%国产化

曾有观点认为,运-10的主要机体设计也是经由波音707的逆向工程而来,但运-10的研制者否定了这一说法。运-10飞机的本体原材料100%国产化,包括所有的高强度钢材,铝合金板材、型材、大型锻件,起落架完全国产,机载附件95%国产化。

运-10机体结构的独特之处,是先采用苏联设计规范后,参照美国适航条例全面自行研制的成果,不过它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运-10采用苏联设计规范,设计出来的零部件可达到很高抗疲劳强度,但问题是整机较波音707严重超重。后来参照美国适航条例FAR-25标准研制,削薄减轻零件,然而因为当时国内配套材料水平不足,制造出的整机仍较波音707略重,抗疲劳强度却大降,经百余小时试飞后机体隔框出现裂纹,安全性较低,难以达到民航机实用标准。

然而,运-10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对民航需求不高,这就导致它一开始对市场运营和盈利的考虑不够,另外订单不足又导致单价过高,再加上当时的民航总局一直对此项目持抵制态度,在尝试将它的定位从客机改为货运机及军用机仍未果,最后只能放弃。鉴于当时中国根本没有民机制造产业,飞机制造以军用为主。为了保证最优先的军机项目,运-10项目被搁置。

由于政策的调整,运-10仅仅制造了两架半样机就不得不下马,这让我国大客机C919在37年之后才姗姗来迟。

C919:开启中国民航新时代

C919是继运-10后我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民航大飞机,标准载客158人,最大航程5500公里。

C919大型客机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与美法等国企业合作研制组装的干线民用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C919大型客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机体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航空工业民用飞机制造30年不懈努力的成果。

从设计开始,C919机头就没有二维图纸,直接在电脑上以三维模型进行设计,更加直观,也更为准确。C919飞机制造异常复杂,仅机头就有5000多项零件,每一项零件都需要数十道工序,总共多达13万个标准件。每项零件的制造及标准件的采购均按严格标准来生产及控制。在制造标准上,C919机头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波音、空客的相关标准,这是凝聚了中国人智慧的成果。

中国的大飞机项目是几代人努力奋斗而来的,其中包括运-10那一代人。中国在大型客机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是阻碍中国发展大型客机的门槛。如今中国新发展的C919客机吸取了运-10项目的教训,稳扎稳打,一步步完成所有研发试验工作。中国发展国产客机的道路将越来越宽广。

——江苏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