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垂暮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引得春风度玉关

2025-10-13 04:56 来源:海蔻通 点击:

垂暮之年抬着棺材去西征,引得春风度玉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是清人杨昌濬一八七九年写的一首七绝,它改造了唐人王之涣《凉州词》里的佳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并赋予新的意境。这首诗热情歌颂了清军收复新疆的巨大功绩,也高度赞扬了这一壮举的最高统帅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思想。此诗不但轰动当时,而且载入史册,长期流传。这就说明,凡是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他们的功绩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占中国版图达六分之一的新疆之所以现在还在我们国家的版图之内,有一个人不能忘记,他就是中兴清朝的名臣---左宗棠!

这是一段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历史。

在古代,新疆被称为西域,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年间开始,直到1757年,乾隆彻底平定了准噶尔叛乱,收复了这块土地,并命名为“新疆”,有“故土新归”之意。但是到了清朝末年,清朝势弱,新疆受到列强的窥觑。

左宗棠生活的时代,清朝经过鸦片战争已病入膏肓,气息奄奄,“日之将夕,悲风骤起”。军队腐败,灾害频发,贪官横行,民变四起。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1864年,新疆民乱,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的满汉官员及家眷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想想当年的驻疆干部实在是伟大,一有暴乱,就有牺牲的可能。南疆各地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与清兵互相攻伐,局势混乱。

在阿古柏的扶持下,布素鲁克1865年4月建立了“哲德沙尔汗国”即“七城汗国”(南疆七大城:喀什、英吉沙、叶尔羌即莎车、阿克苏、乌什、库车、和阗)。1867年布素鲁克在喀什发动兵变,希望摆脱阿古柏这个小伙伴,坚守41天后失败。随着阿古柏的不断胜利,他觉得这个傀儡太不称职了,不想再和布素鲁克这个小伙伴一起愉快地玩耍了。于是他一脚踢开了布素鲁克,送他去麦加朝圣。立布素鲁克的堂兄继续当傀儡。没想到这个傀儡也不称职,阿古柏对他比对他堂弟客气,直接送他去见了胡大。并宣布取消"哲德沙尔汗国",建立"洪福汗国,自称洪福之王。5月,阿古柏攻占库车、库尔勒,侵占了整个南疆。

1868年,英国派遣特使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次年,阿古柏也派亲信赴印度会见英国总督,争取英国支持。英国决定向其赠送大批军火,并允许其在印度招募工匠回喀什设立军工厂。1870年,俄国也派人前往喀什会晤阿古柏,承认其政权。在这一时期,英国仍然是阿古柏的主要支持者,因为其殖民地印度和新疆接壤,由于地缘政治,新疆对英国的势力扩张极为重要。英国期望能够通过支援阿古柏将俄国的扩张阻止在天山以北。

在得到大批先进装备后,阿古柏于1870年5月攻占了吐鲁番,切断了北疆和河西走廊的联系,并收降了以白彦虎为首的陕甘回族农民起义军,实力进一步增强。到1871年底为止,迪化、玛纳斯、鄯善先后被阿古柏攻克,同时俄国这个无耻之徒为阻止阿古柏进一步扩张,出兵占领伊犁。这样,清军除塔城、乌苏等少数据点外,已经全部从新疆消失。阿古柏和英、俄狼狈为奸,几乎侵吞了整个新疆。

当时的西北可谓狼烟四起,1862至1873年间,发生在陕西、甘肃(此时的甘肃省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两省的回民暴动。左宗棠平定了陕甘回乱后,以垂暮之年,毅然承担起收复新疆的重任。他这样说:“在这样一个形势下,我决不能告老还乡,我决不能不管。我一定要和这个入侵的强盗干到底!”但当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坚决反对出兵收复新疆,李鸿章认为,新疆就是失去了,于朝廷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就算是收回新疆了,也不过是多了几千里的无用不毛之地,反而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左宗棠针锋相对,力排众议,他认为“海防”、“塞防”同等重要,新疆断不可失。

清廷海防塞防之争中,李鸿章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主张放弃塞防。左宗棠反驳道: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实为聚宝之盆。而后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复了新疆。

当时的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统领大军出玉门关,收复新疆。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囊中羞涩,拿不出西征的军费来。左宗棠没有办法,只好借外债,而且是高利贷,那也得借,左宗棠知道如果不借,军队就无法出关,就无法收复新疆。最后,左宗棠借外债500万两,朝廷出300万两,海关出200万,凑了1000万两银子的军费。因借钱宗棠也被搞得倾家荡产。

于是左宗棠整顿军务,筹粮筹运,筹集了四千万斤粮食,集中了5000辆大车,5500匹骡马,29000峰骆驼。1876年4月,左宗棠统率着大部分由湘军组成的七万多西征大军,踏上了收复新疆的征程。雄师亲住玉门关,不斩楼兰终不还。在那尚属冷兵器的时代,我们可以想像那是何等壮观的行军场面!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也就是先打北疆的薄弱之敌,最后攻击南疆的敌军主力。不轻易冒进,一旦战机成熟,当速战速决。左宗棠常自比为诸葛亮,从左宗棠用兵新疆的战略战术来看,他是深得诸葛亮用兵之道的。

左宗棠决定采用“缓进速决”的战略战策。其实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办法。所谓“缓进”就是要用一年半的时间筹措军饷,积草屯粮,调集军队,操练将士,作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新疆偏远辽阔,作战物资补给十分困难,因此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作好后勤保障准备,而且面对艰苦的条件,必须对部队进行整编,不愿去的可以发路费回家,以确保出塞之师的斗志和士气。

《左宗棠平西战图之一》所谓“速决”,实在是因为空虚的帝国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争,否则将为战争所累。当然,并非你想速决就能速决的,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和正确的指挥是关键。在这些细节上,左宗棠是相当有经验的,他甚至从一个军人,一匹军马,每日所需的粮食草料入手,推算出全军八万人马一年半时间所需的用度。然后,再以一百斤粮运输一百里,估算出全程的运费和消耗。甚至连用毛驴、骆驼驮运,还是用车辆运输,哪种办法节省开支也做了比较。经过周密计划,估算出全部军费开支共需白银八百万两。细节决定成败。从这点来看,左宗棠必定成功。

《左宗棠平西战图之二》任何一位有实战经验的将军都不会忽视武器的力量,毕竟将军们的专职就是打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政治手腕还是留给政客们去发挥。为了对付阿古柏匪徒的洋枪洋炮,左宗棠从广州、浙江调来专家和熟练工人,在兰州造出大量先进武器,还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经过一段时间扩充军备,已有了一批威力较强的轻重武器。可以说这时左宗棠的部队已经是接近近代军队了,火器占的比重相当大。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西域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军粮运输非常困难,正是因为这场战争将是“拼经济”“拼后勤”的战争,左宗棠才要求精简部队,速战速决,而且对军粮运输非常关注。他开辟了三条运输军粮的线路:一是从甘肃河西采购军粮,出嘉峪关,过玉门,运至新疆的哈密;二是由包头、归化经蒙古草原运至新疆巴里坤或古城(今奇台);三是从宁夏经蒙古草原运至巴里坤。此外,左宗棠事先命西征军前锋部队驻军哈密并兴修水利、屯田积谷。但是哈密水渠年久失修,渗水严重,而且是砂土地,需用毡毯铺底。左宗棠得知消息后说:“开屯之要,首在水利。毡条万具,既所必需,文到之日,即交宁夏、河湟各郡并力购造。”经过努力,屯田积粮成绩巨大,1876年一年就收获粮食五千一百六十余石,基本上可以解决该部半年军粮所需。

万事俱备,只等开战。1876年4月,左宗棠从甘肃省城兰州移驻肃州。时已入新疆的张曜部屯哈密,金顺部屯巴里坤、古城一带。根据既定方针,左宗棠令刘锦棠率所部湘军分批出嘉峪关,经哈密前往巴里坤,会合金顺所部先取北路;命张曜部固守哈密,防敌由吐鲁番东犯。阿古柏得悉清军西进,即由阿克苏赶至托克逊部署防御:以白彦虎等率部分兵力防守乌鲁木齐等北疆要地,阻击清军;以一部兵力防守胜金台、辟展一线;主力2万余人分守达坂、吐鲁番、托克逊,成犄角之势。

1876年8月上旬,刘锦棠、金顺二部清军从阜康出发,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避开供水困难的大道,走虽然敌人严密防守但水源充足的小道,出敌意外地迫近乌鲁木齐北面重地古牧地。扫清敌外围据点后,用大炮轰塌城墙,17日从缺口冲入城内,一举歼敌5000余人,并乘胜于18日收复乌鲁木齐。白彦虎、马人得等仓皇南逃。尔后,左宗棠命刘锦部驻守乌鲁木齐,防止阿古柏军北犯,并继续清剿山中残敌;命金顺挥军西进。昌吉、呼图壁及玛纳斯北城之敌闻风溃逃。9月初,金顺部开始攻玛纳斯南城,月余不克。后刘锦棠、伊犁将军荣全先后增援会攻,于11月6日占领该城。至此,天山北路为阿古柏军占领之地全部收复。时临冬季,大雪封山,刘锦棠等就地筹粮整军,以待来年进军南疆。

第二年他们乘胜追击!4月,左宗棠指挥清军三路并进:刘锦棠部自乌鲁木齐南下攻达坂;张曜部自哈密西进;刘锦棠部奇袭包围达坂,19日破城,毙俘敌3000余人。随即分兵一部助攻吐鲁番,主力直捣托克逊,迫守敌海古拉于4月下旬弃城西逃。与此同时,张、徐二部清军连克辟展、胜金台等地,吐鲁番守敌白彦虎望风西窜,马人得率部投降。至此,南疆门户洞开。阿古柏见大势已去,5月下旬于库尔勒气急暴病而死。海古拉携其父尸西遁,由白彦虎防守库尔勒等地。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在库车杀其弟海古拉,后于喀什噶尔称王,企图在英俄庇护下负隅顽抗。

是年秋,左宗棠决心尽复南疆,遂以刘锦棠部为“主战”之军,以张曜部为“且战且防”之军,相继长驱西进。南疆各族人民久受阿古柏的荼毒,纷纷拿起武器配合清军作战。10月,刘锦棠部以破竹之势,驰骋2000余里,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南疆东四城。西四城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喀什噶尔之敌益形孤立,内部分崩离析,已降敌的前喀什噶尔守备何步云亦乘机反正。刘锦棠闻讯,立即挥军分路前进,于12月中下旬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白彦虎等率残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军攻克和阗。至此,整个新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外,全部收复。

然而,左宗棠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他的心思转到了如何保证新疆的长治久安上面。在收复失地过程中,左宗棠就设立善后局,重建地方秩序,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各地善后局在安置难民、招民垦荒时,一方面招抚当地流散人员,给予土地耕种,另一方面招募内地人民,收留清军中老弱士卒,鼓励地方军队中有妻室者解甲归田。务农人员的增加和内地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给新疆各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带来了活力。大规模发展生产,必须全面整治水利。左宗棠始终把“兴修水利以除民患”,列入“最为切要之务”。

新疆各地全面整修旧有渠道灌溉系统,清理淤毁河道,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新的水利工程。荒地开垦为良田,戈壁变成了绿洲,新疆各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这些举措为稳定局势、恢复经济发挥了作用。但这毕竟是临时性和局部性的成果。要在各地实施行政管理职能,建立有效的统治,就必须对新疆前景做出通盘筹划。正因为此,左宗棠才一再提出要在新疆建立行省制度的主张。他说:“为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