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蔻通 > 杂谈 > 正文

​沈博阳离任领英,“我尽力了”

2025-10-13 05:05 来源:海蔻通 点击:

沈博阳离任领英,“我尽力了”

这背后透着无法打破国外互联网产品在中国失败魔咒的无奈。

6月23日中午,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离职的消息传开,这时他在LinkedIn上的title还没有变。一周之后,这个职位应该暂时会变为蛋壳公寓董事长。他在自己写给小伙伴的离职公开信《再见,领英》里说,那天将是他在领英的最后一天。这个消息对于领英来说也有些突然,因为还没有找到长期继任者接任,而是由工程团队负责人曾志恒暂时代理。

虽然,在个人公开信中沈博阳说,自2013年底加入领英后的“任期目标已经圆满实现”,但是能感觉到他不无遗憾。对于目前领英中国3200万用户的数据很难代表领英中国化成功。在LinkedIn 全球CEO杰夫·维纳(Jeff Weiner)给中国员工的内部信中,虽然对沈博阳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感谢有加,但没有提到领英中国的盈利情况和沈博阳all in打造的中国本土化职业社交产品——赤兔。没有在这两个项目中取得自己所期待的成绩,或许是沈博阳离开的主要原因。

记者询问了领英中国的公关负责人,她告诉记者领英中国的3200万用户并不包含赤兔APP的用户数,而再询问赤兔的发展情况,她没有继续回复。她只表示,赤兔团队作为领英中国的员工,只是研发、产品各自分工侧重不同。沈博阳对赤兔一直深怀感情,他应该属于赤兔中最活跃的用户之一,赤兔分数超过96%同行,拥有17704个好友,一百多万的关注者,两年时间发布了1360条动态。

沈博阳是希望打破国外互联网产品在中国失败的魔咒的。这个魔咒即是跨国公司到中国后,容易在上空游荡,很难接地气。最近的案例是Uber在中国的铩羽而归。如沈博阳所说,“2013年底,Reid、Jeff和我共同制定的把领英带进中国,用创业公司的方式快速发展”,这里即是指LinkedIn正式进入中国选择的和红杉资本和宽带资本成立合资公司。对于一项强势的美国公司来说,这一选择有突破性,也是为了更好站稳中国市场,实现本地化。

所以,即使沈博阳在领英是一位职业经理人角色,但其实更是创业者。2013年千团大战之后,沈博阳决定把糯米网卖给百度,2014年刚加入LinkedIn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开发不同于美国客户端,而更适合中国用户的职业社交APP赤兔。但是,在希望与母体“领英”进行资源协同时,品牌的相斥性会显露出来。可以想象,美方对于赤兔发展支持力度上的犹疑。据了解赤兔上线后,一直没有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而只是领英公司的公关宣传和沈博阳个人演讲和线下活动推广。深处这种尴尬地位,同时面对中国本土职场社交类软件更自由的发展,赤兔一直表现平平。使用赤兔一年多的用户王小锋(化名)告诉记者,作为一位创业者,他表示赤兔对自己没有起到成为职场发展桥梁的作用,“很难直接跟一些不错的高层管理者沟通。”

领英中国在本土化方面有很多尝试,比如推出微信内应用“领英名片”、与QQ邮箱绑定的“领英职业签名”等,但是,同时也可以看到依附于大平台背后所受到的制约。相较于在微信、微博的强势影响力,目的性和专业性更强的职场类垂直社交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大气候。慢慢深耕也是沈博阳一直以来对领英和赤兔发展基本的心理建设,但是,或许人生到了一定阶段有人会更想做自己。

在2016年5月,沈博阳曾表示,自己在2年内做了超过200多场的媒体专访,基本平均3天一场。为了保持了领英持续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他很拼。

沈博阳曾在接受《商学院》杂志采访时说,天赋可能决定一个人的起点,但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正是这种对于持久力的笃信,让一直是优等生的沈博阳从没间断过努力拼搏。

沈博阳的履历是光鲜的。从青年时代辗转求学于南开大学与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之间,身跨环境化学、管理学及计算机技术专业,到雅虎、谷歌工程师,到糯米网创始人和跨国公司高管,他称得上是一位连续创业者。

根据沈博阳的公开信,他将休息一段时间,然后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蛋壳公寓上,兼任其董事长。蛋壳公寓是他在2014年底天使投资的白领长租公寓,核心团队来自糯米网。虽然,长租公寓被认为是新的风口,但是应该只是沈博阳暂时的落脚地。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会继续深耕中国互联网,寻找新的机会。无论是继续创业还是投资,他都已经积累了得天独厚的“财富”。

沈博阳在领英的同事对D哥(沈博阳英文名Derek)的离开显得依依不舍,她说,他不仅是老板,还是一位mentor(良师)。沈博阳在微博中说:“再见领英,所有的责任已悉数交付,我尽力了。”显得几分悲情,不是沈博阳不够努力,只是,他选择了更加艰难的赛道。他尽力了,只是蜀道太难。

2016年年初,《商学院》杂志采访到时任LinkedIn(领英)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请他在“荐书榜”(Top Reading)栏目谈了谈读书这件事。因为,不管是商界精英,还是学界执牛耳者,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商业如何演进,我们都坚信一个理念,知识改变世界。

沈博阳:持续学习的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文 | 陈茜

当《秘密花园》以150万册占据2015年当当网全年销售量榜首,这本现象级的“无字天书”让我们不禁思考,这个时代更需要吸收,还是释放?

有人说在这个快速消费、信息爆炸的时代,创造内容比消费内容更重要,读书变得不重要。有人说,读书是一件极个人的事,给别人荐书,就好比把自己暗恋的人的名字昭告天下,总归是不妥,别人也不一定适合。

腾讯文化总监张英认为,这种论调有其荒诞性。“书不是内容源头,是集大成者。还有什么比书更有代表性呢?尤其是那些打败时间的书。中国每年几十万种书,原创好书并不多,大部分是无效出版,甚至是品质低下,但那些有见识、有启发性的好书,永远都值得去发现和阅读。”

《商学院》第一期“荐书榜”邀请到LinkedIn(领英)中国区掌门人——沈博阳Derek为大家谈谈他与读书的故事。

阅读:投射在人生成长之路上的影子

书籍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这种力量在不经意间,不可思议。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5岁时的睡前读物英国作家J.R.R.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魔戒》引导他开始思考游戏规则,以至于他在12岁时因对一款游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而获得人生中第一桶金,从而引导他走向了互联网领域。沈博阳说,其实霍夫曼认为自己最长“姿势”的阶段还是在斯坦福大学读书的时候。那对于辗转于南开大学与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之间,身跨环境化学、管理学及计算机技术专业,从雅虎、谷歌工程师到糯米网创始人及现在跨国公司高管的沈博阳,阅读领域也一直在变:刚毕业的时候喜欢看一些技术类的书籍,后来开始着迷于商业世界,看了很多财经、金融类的书籍,随后开始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自然也会去关注管理类的书籍。伴随着LinkedIn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他也希望接下来能更多的看一些和中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相关的书籍。

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沈博阳认为,有一些特质比如人的情商和价值观通常由很多因素决定——家庭,成长的环境,人生经历等等,不一定是依靠看书能够培养起来。他很少看关于人生处世的心灵鸡汤。

每个人生不同阶段的阅读积累助力他的每一次“蜕变”,这与他的观点——“人生需要厚积薄发”不谋而合。从不认为自己是优等生的沈博阳认为,天赋可能决定一个人的起点,但是“持续学习的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所谓的实现厚积薄发,并不是说一个人需要制定多么长远的计划,反而更重要的是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还有一点,就是当你在做重大的人生决定时,眼光一定要看得长远。比如,2013年沈博阳决定把糯米网卖给百度,2014年刚加入LinkedIn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开发异于LinkedIn美国客户端的本土化职业社交新产品——赤兔。每一步看似冒险,却又在情理之中。打破国外互联网产品在中国失败的魔咒,是他想要去做的。

把阅读习惯带到LinkedIn的团队中去

最近沈博阳正在不断重复地读原通用电气(GE)董事长、世界管理学大师杰克·韦尔奇的《赢》。这本书里有很多商业管理的精髓,包括如何构建企业文化,如何招募人才,重组团队等。他特别推荐,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无论管理五个人团队还是一万人公司,如果对这本书感悟透彻的话,都会做得很出色。据悉,这位管理学大师的新书《商业的本质》在今年也会出版。

沈博阳还把这种阅读习惯带到了LinkedIn团队。据他介绍,读书分享也是LinkedIn中国管理团队的一个传统,他会在管理层的季度会上推荐一本书,下次开会时大家一起分享心得。最近分享的书是前思科中国区总裁,现在身为企业教练的林正刚写的新书《创能量》。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做为职业经理人的一些最基本的准则和价值观,比如坦诚、及时分享、力争公平等,非常有价值。

沈博阳说,如果领英LinkedIn有新员工入职,他还是会推荐《创能量》这样的书。

《商学院》(以下简称BMR)与沈博阳的快问快答。

BMR:有人说在这个快速消费、信息爆炸的时代,创造内容比消费内容更重要,读书变得不重要,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沈博阳:恰恰相反,越是这样的时代越能凸显深度阅读的重要性。例如我们在手机上看到很多信息,有些乍一看觉得很有道理,但都禁不起推敲,很多信息都是经过二次处理、碎片化。而读书这种深度阅读的方式,更能使我们沉下心来,进行多个维度的深入思考。

BMR:您会看名人自传类书籍么?如果自己出书,您会选择什么题材和主题?有时间表吗?

沈博阳:这类题材看得不多,也会看一些经典的自传,如《乔布斯传》。但是实际上,每个人走过的路独一无二的,很多“传奇”走过的路更是难以复制的,特别是经过包装的那些传奇。

BMR: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您有什么推荐书目?

沈博阳:我想推荐一本即将出版的书,作者是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内容围绕Reid 在2015年9月开始在斯坦福大学开讲的公开课CS183C,课程内容是讲科技如何助推企业闪电扩张。2012年,CS183第一期课程的主讲人是Peter Thiel,他将这一期的课程整理出版了一本书—《从0到1》。而里德这本书讲的则是“如何从1到N”,实现闪电扩张。闪电扩张是有风险的,甚至是“不成功便成仁”,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以小博大需要专注,也需要迅速和果断。他举了一个Google的例子,2002年,Larry Page深信Google的新产品AdWords是一座“金矿”。他们需要的,就是获得更多的搜索流量,而Larry知道如何获得—那就是在为AOL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的决逐中胜出。当别人警告他这次投标对公司来说将是一场赌注时,他回答道,“我们需要让页面盈利,如果不能,我们理所应当退出这个市场。”于是,Google将广告收益中的85%给了AOL,并且答应每年支付至少1.5亿美元。当时,Google只有1000万美元的银行存款。最终,这笔交易让Google和AOL都收获颇丰。在这本书中,他还引用了很多他所了解到的硅谷与中国的初创公司的案例。我们希望能够促成这本书的中文版本在2016年尽快出版。

超级商学院APP下载

[扫一扫] 二维码

IOS版

扫码下载

Android版

扫码下载

[扫一扫] 进入《商学院》微店

获取商界新鲜资讯、聆听大佬领导“心经”

揭秘大公司里的“未可知”

直通全球22家知名商学院校

这是一座开在你身边的《商学院》

《商学院》已经入驻以下平台